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_分卷阅读346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

   分卷阅读346 (第2/3页)



鲁盼儿便想起了当年到红旗九队的知青,差不多每一人都梦想着回北京。

恐怕韩冬也难以适应县城的生活。

“前段时间韩冬的历史长篇就是在襄平县写的——他在那边住了几个月,觉得县城挺好的,特别安静,情节卡住了就出去转转,摸着古城墙的青砖就又有了灵感——比在北京效率高多了。”

韩冬自从帮刘南写了剧本之后,焕发了创作热情,还调到了作协。

不过他觉得自己不适合写剧本,而是选择了写历史长篇,这些鲁盼儿都知道,但她却不知韩冬躲到了襄平县创作,“噢,怪不得他许久没来家里了。”

“已经交稿了,我们正好在这段时间结婚。”

丰美笑着说:

“他一会儿就会过来。”

话音才落,便传来敲门声,正是韩冬,提着水果进来,打了招呼便笑着说:

“鲁姐,我爸爸妈妈想在周末请大家吃饭,不知您和杨老师有空吗?”

这是两边结亲的正经礼数,鲁盼儿自然满口答应,“有空,当然有空。”

韩老师、丁老师与鲁盼儿既是过去的邻居,还是她的老客户,大家见了面便笑,“没想到我们又成了亲家。”

两家关系好,观点自然差不多,说起两个年青人的婚姻大事,意见也出奇的一致。

韩冬和丰美彼此喜欢,大家也赞成他们结婚,毕竟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,俩人年纪都不小了呢。

年青人要把新家安在襄平县,自然也由着他们。

住哪里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年轻人能努力上进。

丰美的工作在襄平县,家在当地自然方便;韩冬远离喧嚣杂乱的北京,在小城创作,也很适合。

于是韩老师和丁老师拿出一万元积蓄交给儿子和未来的儿媳妇,“我们工作忙,你们想买什么就买吧。”

婚礼在北京办了,请的是北京的亲朋好友;然后又在襄平办了一次,这一次多半是丰美的同事和老家的亲戚。

鲁盼儿在北京参加过后,又回了老家参加第二次,顺便将自己和杨瑾给丰美准备的嫁妆送了过去。

全套的家用电器和生活用品,都是在友谊商店买最好的,装上大卡车直接运到新房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


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