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307 (第2/3页)
典籍孤本!得知这个情况,桓容当时就愣住了。太玄幻了有没有?他只想挖个水晶矿,出来的全是粉钻算怎么回事?如此一来,桓容的思路又开始转变。捡漏属于撞大运,谁知哪天运气就会耗尽。与其到时麻爪,不如从源头解决,借助现有的资源在州内兴办学校,尝试自己培养人才。盐渎的官吏考核渐渐走上轨道,盱眙尚没有实行,一来是条件不允许,士族豪强刚刚投靠,万一以为桓容是要过河拆桥,那可就大大不美;二来就是人才不充裕。别看盱眙的户数超过盐渎,又捡到倔老头这个大漏,但因同燕国接壤,出产的多是孔武有力的汉子,想找几个荀宥钟琳乃至贾秉一类的谋士,实在很有难度。几经考虑,桓容决心办学,人才从娃娃抓起。若非此时不宜张贴标语,恐会惊世骇俗,桓容肯定会派人在城内各处刷漆,并且拉起横幅:多生孩子多开荒,生活富裕奔小康!华夏标语之精深,未能穷尽也。荀宥和钟琳很能体会桓容的心情,后者刚提出办学,两人就拍案叫好。在桓容思考大框架的时候,两人已拿出具体方针,连办学的地点和师资力量一并解决,只需桓容签字盖印,不超过半月,学院就能在盱眙开张。“是为官学,即无需学资。每日一膳,夏授单衣,冬授裘袄。”看着纸上的几行大字,桓容眨眼,再眨眼。不是深知两人底细,九成会以为遇上穿越同胞。“明公再往后看。”钟琳笑道。桓容挑眉,又翻过一页。只见上面陈列数项,可归纳总结为一个中心思想:凡自官学毕业的生员,需牢记刺使德政。没有桓容,就没有官学,没有官学,他们就不能读书认字,学得一门求生本领。故而,毕业之后,最好能投身幽州建设,方不负这份恩德。若是反其道行之,投靠到桓容的敌对阵营,甭管才学多高,略微放出口风,名声都会降到谷底。这和半路投靠的人才完全不同。他们的一切都是桓容给予,反过来和桓容为敌,绝对的忘恩负义,世人的口水都会将他们淹死,家人族人亦不屑与之为伍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