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分卷阅读35 (第2/3页)
偏偏红十五军中转化过来的“解放战士”又实在太多,也一直没有时间好好消化,加之连续作战后普遍疲惫不堪,哪怕只是打一次大的败仗,都可能招致全军的溃败。所以找到一块足以支持红十五军的根据地,让红十五军有机会修整编训,是非常必要的。而随着老蒋对江南的控制力日益增强,30年代初闽赣粤苏区的地缘优势已经不复存在,反而因为太靠近南京而会遭到白军的频繁进剿,想要发展起来十分困难,胡卫东可不敢寄希望于每次战役都能获得超过消耗的巨量缴获。而且,由于长期的战争和白军的屠杀,闽赣粤苏区的人口比例现在已经严重失调,乡下更是几乎看不到青壮男子,一眼望去不是妇女小孩就是老头,仅靠老弱妇孺的劳动,养活他们自己都很困难,又如何维持十万大军呢?正因为这样,胡卫东才不得不将征兵比例控制到极低的百分之一(注1),以尽快恢复地方经济、减轻乡亲们的负担。但如果红十五军继续长时期地留在这里,闽赣粤苏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空前的饥荒之中,以胡卫东的估测,现在的闽赣粤苏区,最多只能支持3万常备军,因此红十五军主力只有离开另觅根据地这一条道路可走。裁军或是转为民兵的话,理论上是可以的,但红十五军的这十几万指战员历经了多次战斗的考验,已经渐渐成为一支百战余生的精兵,就这么将其中大部分复员了,胡卫东实在是不舍得。何况红十五军中大半都是家乡遍布全国各地的“解放战士”,让他们打仗还行,如果要他们留在苏区种地,估计用不了几天就会跑掉一大半,就算他们愿意种地,一般也不会乐意在这异乡当农民吧?看到电文中所述中央苏区的惨状,心痛不已的伟人忍不住泪眼婆娑,他果断地打消了自己过于乐观的幻想,回电胡卫东支持他的做法,上面只有四个字——“你是对的”,令胡卫东甚为感动,其实他这么做还有一个说不出口的理由,如果留在闽赣粤苏区,将来抗日改编后红十五军肯定是进入新四军系统,而抗战初期领导新四军的长江局书记却是从苏联归国的王明,相比而言胡卫东觉得还是及早北上,将来进入八路军系统安心打鬼子更好一些…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