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卷阅读53 (第1/3页)
边放的一柄金色的弯刀。这可能是官员所见赵家最值钱的物事。金刀被收缴进了国库。剩下的,都是书。有拾遗名录,有志怪传奇,包罗万象,上至天文下至地理,甚至有许多早已失传的孤本。赵家一门乃诗礼簪缨之士族,从赵家祖上便收藏了不少珍本。至赵仕儒,即便是被流放,这些珍本也始终妥善安置。后至赵嫣手中,更特意辟十几间书阁。至此便不再只是刑部的事。礼部同翰林院的纂史官都风闻而至,几日居于被封的赵府修纂和查验。程沐便是这些史官其中之一。一个二十来岁,将将传承了家族衣钵的年轻人。他已在赵家挑灯多时,这些孤本对于史官来说每一本均价值连城。而让程沐震惊的是,无论传世孤本亦或是闲庭杂记,每一卷都有翻阅和作注的痕迹。他手中捧着的书卷,是前朝隐士所著之杂记,正本早已遗失多年。杂记边页均是少年赵长宁义愤填膺的笔触,句句称这位大儒为懦夫。“岂因祸及而避之。”注于建安十五年,栩栩如生的洒脱少年形象跃然于眼前。建安十五年,正是赵嫣高中的时候,并不难想像当时的盛景。从他翻过书卷中的注解不难看出赵嫣少年时候的鸿鹄志向。大约每一个读书人想做的都是能流芳百世的名臣。再至后来,书注愈发晦涩难明,少年人的张扬无惧渐渐便从书页中消失。“岂因祸及而避之”这句话于建安二十五年的批注中又出现了一次。建安二十五年,是赵嫣生母遇刺的那一年。如果赵夫人遇刺是祸,什么是因?程沐仿佛从这些书注中走马观花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。从揽月入怀到鬓已星星的十五年。书注中的“赵长宁”与传言中的“赵嫣”截然不同的像是两个人。程沐从书页中抬起头的时候,案前红烛阑干,窗外夜色正浓。这是他在赵家的第七日了,同僚在第四天的时候均已散尽。他想,他该去见见这位赵大人。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