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文 祸(三)--临安十八年 (第7/11页)
我当然没有任何证据,我也无意假装说我对自己的判断极有信心……我只是把我的想法写在这里。 在第一次阅读这段材料时,我就感到了一种轻微的不适,何珫给我的感觉,更象是一个“投机者”而非一个“勇士”。 绍兴二十四年,是个了解一点宋史的官员都会明白,秦桧的权势和辉煌已经远远超过了蔡京,成为了有宋开国以来最强大的权相,但同样,是个了解一点宋史的官员也应该还记得,有宋开国以来,那些二度、三度甚至曾经“金殿五度宣麻”的大臣们,都经历过怎样的起伏。 同时,秦桧……他已经老了。 历史上,秦桧死于隔年的绍兴二十五年,在当时,他已经是风烛残年的老人。 ……而最妙的是,我们都知道,在宋朝,文官基本上是不会死的,即使是威重如秦桧者,也只能把那些让他切齿不已的对手们投向越来越远的边角,却不能直接送进风波亭。历史上,我们也看到了,何珫次年便已收获。 他只等了一年。 所以,我不喜欢何珫,也并不认可他说的“真相”,我甚至不觉得他的名字应该和胡铨、王庭珪们这些人放在一起。 那个时代自有真正的勇士,不需要努力堆砌更多的名字。他们站出来,激于义愤,或是对特定人物的忠诚,或者只是对某种精神、信仰的忠诚,虽然无能为力,却尽最大可能去鼓与呼,去向着火头冲刺。 比如说,那两位连名字都没留下来的优伶。 ~~~~~~~~~~~~~~ 绍兴十五年,赵构把望仙桥的一座府第赐给了秦桧,于是百官都去道贺,场面非常热闹。 那天,有一位伶人表现的特别出色,把大家都逗得非常开心,在气氛快要达到最高潮的时候,当秦桧正要坐进摆在场地中央的座位,把活动摆进到下一项议程时,他突然把自己的包头扯掉,露出来一个很奇怪的发型,而且用方巾折成“双叠胜”,顶在上面。 他的搭档问他:“此何镮?”这是什么发型啊? 镮,通鬟,在当时,是女人扎的发型,所以才会这样问。 他说,这是“二胜鬟”!(二圣还) 一句话说出,满场已是鸦雀无声,他们却还嫌不够,那个搭挡重重的打了他一下,说:你把太师交椅坐稳,收钱收东西就行了,这个(迎取被金人抓走的宋徽宗、宋钦宗还朝的)事情,丢到脑后去! 于是,“一坐失色,桧怒,明日下伶于狱,有死者。” 如是人物,青史竟无名。 诚如先生所言: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